响应中央“六保”“六稳”精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6月5日,由浙商银行主承销的“链鑫2020年度联捷第一期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以下简称“链鑫联捷”)成功发行。项目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推出ABCP产品的首批5个试点项目之一,也是全国首单集合型ABCP,发行规模1.2亿元,首期发行半年,后续可选择滚动发行。
关键时刻,一笔贷款就可能决定一个小微企业的生死。然而,如果缺乏抵押物、没有政府增信,给这些小微企业放贷,银行心里也会“打鼓”。即将出台的一份监管文件或可缓解当下“小微企业‘喊渴’,银行心里‘打鼓’”的矛盾局面,让更多信贷资金流向小微企业。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宏观经济韧性十足、发展前景广阔、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上下游产业链完整、要素资源优质,仍然对外资具有多重吸引力,中国依然是外商重要的投资目的地。
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受疫情影响产生的还本付息压力,最新政策规定,对于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2020年年底前存续的普惠小微贷款应付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对于普惠小微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应延尽延。
近日,“我国的总资产超过1300万亿元”成为网络热议话题。有人把社会总资产直接等同于家庭总财富,并认为这个数字与实际感受偏差较大。针对社会关心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核算司高级统计师李花菊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采访。
自3月下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实行不设额度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扩张2万多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无上限”量化宽松短期内对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复苏有一定效果,但长期看会给美国和世界经济带来诸多副作用。
5月27日晚,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11条金融改革措施,内容涉及资本市场、中小银行、非标认定、信用评级、金融开放等多个领域。这些重磅改革措施聚焦哪些方面?释放了什么信号?
5月27日,金融委办公室发布11条金融改革措施。根据国务院金融委统一部署,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委成员单位,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原则,将于近期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
5月27日,根据国务院金融委统一部署,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委成员单位,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原则,将于近期推出以下11条金融改革措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提出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等措施。同时,强调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中国经济网金融深1度栏目联系到多位两会委员和业内专家进行权威解读。
时隔近两月,央行再度重启逆回购操作,规模100亿元,期限7天,利率与前期持平。不过,因规模低于市场预期,消息公布后,国债期货大幅跳水。在分析人士看来,央行开展小量逆回购操作,主要是在稳增长、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既要释放一定流动性,也需要控制金融体系内部风险。此次逆回购投放100亿元的信号意义大于实质,能起到重燃宽松预期、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预计未来降准、逆回购等操作仍可期。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玉玲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必须兼顾平复短期冲击和长期机制建设;要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堵”污染保持必要的信贷投入,更需要把主要精力转向优化绿色融资结构;建立金融机构有序处置机制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役的重要环节。